当前位置:高培商院 >> 高培资讯 >> 管理文库 >> 浏览文章

高培商院内训分享:管理者用错激励何去何从?一线沦为'躺平',员工士气一触即发!

作者: admin
2024年11月07日
阅读人数:

激励的力量与企业管理的辩证法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机制无疑是推动组织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如何通过合适的激励手段让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具积极性、责任心,甚至创新性,是每位管理者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员工层级的不同决定了激励方式的差异,而许多企业由于未能准确匹配激励方式和对象,导致了企业现场管理停滞不前、士气低迷的现象。本文通过拆解一线与中高层激励手段的差异性,从多角度深入探讨激励策略的实际应用及其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

 

基层激励:通过正向激励实现集体提升

 

在制造型企业的基层管理中,提升一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一些企业通过建立一系列与精益改善相关的奖项来激发员工的参与感。这些奖项包括每月的最佳提案奖、最佳改善项目奖、最佳6S先进班组奖、质量之星奖、培训之星奖,以及呆滞库存代用奖、最佳新人奖等。这些奖项通过固定的评选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员工进行经济或物质奖励,金额一般在100-500元之间。这样的激励不仅在每月定期进行,甚至专门设置了颁奖仪式,让每位获奖员工在集体面前得到认可和鼓励。

 

在这个过程中,员工不仅仅关注经济奖励,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他们的努力和想法被组织认可。这种认同感通过不断的正向反馈得以强化,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这些奖项的设置,不仅鼓励员工思考和提出改进方案,同时也营造出一种积极、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得基层员工逐渐由被动执行者转变为积极的贡献者。长此以往,员工个人的改善意识得以增强,整个团队的合作氛围也得到提升,效率自然提高。这种机制在许多企业的基层管理中证明了其有效性,通过“小鼓励”带来了“大改变”。

 

一线改善意识的培养:正向激励的积累效应

 

由于一线员工的岗位工作内容较为固定,且改进能力和权限有限,他们所能实现的改善往往是微小的、局部的。但管理者应当意识到,这些“小改善”通过积累最终会产生显著效果。因此,有效激励一线员工的关键在于及时给予小额鼓励,不论其改善的成果多小,都能为集体做出贡献。管理者设置奖项的初衷不仅在于奖品本身,更在于持续不断地向员工传递一种信息:任何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安全环境的努力都值得被认可。这样的奖励设置,让员工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改进的空间,并通过持续的正向激励逐步养成改善习惯。

 

正向激励的积累效应不仅改变了员工的工作态度,还大幅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效率。员工从初期的个人改善意识,逐步转变为团队合作意识,甚至引导出一线员工间的良性竞争和相互促进。这一激励模式的长久坚持,逐渐带来一种集体上的文化变迁,改善氛围从管理层推向员工之间的自发互动。一线员工在正向激励的持续驱动下,既增添了对工作的乐趣,也增加了团队效率。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员工的日常表现上,更在于其长期对企业文化的积极影响。

 

高层管理者的批评与基层员工的压力感

 

在企业内部,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对工作的视角和标准存在很大差异。许多企业高层管理者因经历丰富、视野开阔,往往会以更高的行业标准来衡量一线员工的工作表现。尤其是一些高层在参观丰田、ABB等国际标杆企业的生产现场后,回到本企业便会要求基层员工达到相似的标准。然而,由于技术和资源的差距,基层员工的工作状态难免不尽如人意。高层出于改进现场管理的目的,经常对一线员工的工作进行批评,指责其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但在这种批评的压力下,许多基层员工反而变得拘谨小心,生怕在工作中出错。

 

这种局面带来的结果是,一线员工逐渐丧失了改进的动力,选择按部就班,甚至形成“躺平”心态。批评和责备虽然可能短期内带来一定成效,但长期来看,对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却是一种严重的打击。管理层在设计激励机制时,必须考虑到基层员工的心理承受力,过多的负向激励反而会削弱员工的工作主动性,进而影响到团队的整体表现。因此,基层的现场管理问题并非员工能力不足或态度消极,而是管理者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激励。这种用错激励手段的后果往往导致一线管理停滞不前,甚至产生恶性循环。

 

中高层管理者的责任与负向激励的有效性

 

与基层员工不同,中高层管理者的收入通常较高,并且有的还享有期权或利润分成,因此单纯的经济奖励对他们的影响较小。相比之下,负向激励(如批评教育、转岗、降级等)则更能有效地督促他们履行职责。对于中高层而言,工作上的小失误可以通过批评教育来纠正,但如果问题严重、涉及公司利益时,便需要采取更为严厉的负向措施,以确保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些负向激励措施在中高层管理者的心理上带来了约束力,一旦触及到职位、收入,甚至职业发展的问题,其整改力度往往比单纯的奖励更大。管理者抗压能力较强,对于批评教育的反应也更具反思性。企业通过负向激励对中高层实施控制,不仅是为了约束其工作行为,更是为了在高层内部形成一种责任感。中高层管理者在负向激励的作用下会更加注重个人行为的规范性,进而减少因自身失误带来的公司损失。这样的激励策略在中高层中的推行,促使其更为谨慎、务实地履行职权。

 

激励的适用性与个体差异

 

尽管激励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层级的激励策略并不总能带来预期效果。正向激励在一线员工中虽具普遍适用性,但未必能持续驱动所有人;而负向激励在中高层虽显得有效,但可能也会引发抵触情绪甚至离职风险。因此,企业在实施激励时应考虑到个体差异,避免一刀切的方式。激励是驱动的手段,而非控制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