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培商院 >> 高培资讯 >> 管理文库 >> 浏览文章

高培商院内训分享:营销背后的大脑“暗战”:价格标签能改变你对商品的真实感受!

作者: admin
2024年12月23日
阅读人数:

在日常消费中,价格常常被认为是判断产品质量的依据之一。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消费者的决策不仅仅基于实际的产品特性,营销因素也可能在其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通过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实验,科学家发现,营销信息,尤其是价格标签,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感官和行为反应。这一现象被称为营销安慰剂效应(MPE),它揭示了消费者心理的复杂性及其对产品和服务体验的塑造作用。

价格标签与大脑活动的关联

2008年,Hilke Plassmann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fMRI扫描,探讨了价格标签对消费者大脑活动的影响。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品尝的葡萄酒价格不同,有的标价为5美元,有的为45美元。实际情况是,所有葡萄酒的质量和价格都没有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是完全相同的葡萄酒,参与者的大脑依旧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且他们对价格高的酒品评价更高。参与者没有能力分辨酒的质量,而价格标签所引发的大脑反应,才真正影响了他们的享受程度。

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关键的心理现象: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并非完全由产品本身的客观质量决定,而是与外部因素,尤其是价格标签紧密相关。价格,作为一种营销工具,能够在无形中改变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这一发现也说明,在许多消费场合,价格往往成为了消费者体验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易标识。

营销安慰剂效应的扩展研究

在之后的研究中,Ziv Carmon进行了一项类似的实验,测试了价格提示对其他类型产品的影响。实验要求参与者品尝能量饮料,并告诉他们一些饮料是打折促销的,而另一些是全价出售的。实际上,所有参与者喝的饮料完全相同。结果显示,那些认为自己喝的是打折饮料的人,在解题时的表现较差。尽管饮料的成分没有变化,但他们的心理感知受到了“折扣”这一营销标签的影响。

这一实验再次印证了营销安慰剂效应的存在,表明营销信息能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感知,甚至改变他们的行为。消费者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实际体验,往往比他们的感官反应更加复杂,因为他们的心理预期与营销信息密切相关。这一现象不仅适用于葡萄酒和能量饮料等消费品,还可能广泛存在于各类商品和服务中,进一步拓展了营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范畴。

fMRI葡萄酒实验的重审与新发现

为深入探讨营销安慰剂效应的神经机制,研究人员重新审视了fMRI葡萄酒实验。30名参与者在fMRI扫描仪内接受实验,并被告知不同价格的葡萄酒样本,其中实际价格相同。通过扫描他们的大脑活动,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者在品尝不同价格标签酒时,显示出不同的大脑反应,尽管酒的质量没有变化。

这一发现表明,营销信息在感官体验中的作用超出了简单的心理暗示,影响了大脑的实际反应。尤其是大脑中的某些区域,如估价和动机系统(BVMS)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区域对产品的主观价值进行了评估,甚至在没有物理差异的情况下,依旧能为参与者提供不同的体验。这一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营销安慰剂效应的复杂性,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掏腰包与免费体验的比较

为了进一步验证安慰剂效应的普遍性,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实验,要求部分参与者根据自己在一个感知学习游戏中的表现,支付葡萄酒的费用。游戏调整后,所有参与者获得了相同的金额。因此,无论是自掏腰包还是免费体验,所有参与者实际支付的金额都相同。结果显示,无论参与者是否支付了费用,营销安慰剂效应仍然显著,参与者的体验没有变化。

这一结果令人感到惊讶,因为通常人们认为,消费行为受到支付与否的直接影响。尽管如此,研究表明,外部营销信息,如价格标签和品牌形象等,远比消费者是否支付金额更能塑造他们的感官体验。这种现象强调了消费者行为背后更为复杂的心理机制,以及营销信息在其中所扮演的无形角色。

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安慰剂效应机制

通过多层次的统计分析,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MPE的神经基础。他们发现,估价和动机系统(BVMS)在转化营销线索为感官体验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该系统激活了大脑中的奖励机制,使得参与者对产品的感知更加理想化。这一过程并非完全由认知控制,而是通过大脑对营销信息的反应,产生了预期的愉悦体验。

这一研究提示,营销的作用远超出我们通常的理解。营销信息不仅能改变我们对产品的认知,还能直接影响大脑的奖励系统,从而增加对产品的愉悦体验。因此,营销活动不仅仅是推销商品,更是塑造消费者心理和体验的强大工具。

结论:营销的伦理与消费者选择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营销活动通过操控外部线索,能够显著改变消费者的感官体验。然而,这种影响是否符合伦理,仍然值得深思。尽管营销能够提升消费者的短期体验,但当这种策略与产品质量不符时,它可能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和反感。更重要的是,长期依赖营销安慰剂效应,可能导致消费者做出不理性的购买决策,甚至产生对品牌的信任危机。

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营销技巧而忽视产品的本质质量,可能会使得消费者对市场产生失望情绪,影响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营销人员在利用这一效应时,应当考虑到道德责任和消费者的长期利益,而不仅仅追求短期的销售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