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销领域,促使消费者购买新产品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使用它。即便是那些有意愿尝试的新产品,也往往由于旧习惯的影响而被遗弃。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复杂且多变,尤其是在他们面对新的选择时。本文将探讨“习惯性滑落”这一现象,即消费者因旧习惯而未能使用新购买的产品,并分析营销人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事件拆解:消费者购买新产品后的不使用现象
许多消费者在购买新产品时,常常抱有使用它的意图,但最终未能采取实际行动。以往的研究表明,消费者的行为不完全与他们的意图一致。很多时候,消费者因为依赖旧有的习惯,最终未能有效利用新产品。这一现象在各类产品中都有出现,从日常用品到电子产品,无一例外。这种现象背后有许多因素,比如缺乏产品与日常生活的紧密结合,或是产品未能有效满足消费者预期的使用场景。
例如,消费者可能购买了健身器材,打算每周使用,但因为长期习惯于不运动,往往最终将其遗弃。同样,许多健康产品和电子设备的购买也可能最终陷入“未使用”状态,尽管消费者在购买时极为热衷。消费者的态度和购买决策通常是基于一定的期望,但一旦他们面临的是陌生的、需要重新调整行为模式的产品时,他们就会回归到更熟悉的选择上。
消费者未使用新产品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消费者的调研,研究发现,未使用新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习惯性滑落”,即消费者未能将新产品有效地融入他们的常规生活中。调查中,消费者普遍反映,在购买了新产品后,他们很容易回到既定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如何使用新产品。这种现象在一些较为复杂的产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消费者在购买新型洗衣剂后,常常因为旧有的洗涤习惯没有发生改变,导致他们难以持续使用新产品。
这种心理上的惯性让消费者容易忽视新产品的优势,而将其置于一边。习惯性滑落表现得较为隐性,消费者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这种行为。尽管他们可能对新产品抱有积极的预期,但旧习惯的无形力量往往使他们选择不去改变现有的行为模式。正因如此,许多创新型产品即便推出,依然无法得到市场的广泛应用。
研究发现:习惯性滑落的背后机制
为了深入了解消费者为何回归旧习惯,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实验,测试了在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如何面对新产品的接受度。实验参与者被要求使用一种新的织物清爽剂,这是一款与传统洗衣习惯相冲突的产品。研究人员观察到,尽管参与者在购买时非常有意愿使用该产品,但大多数人最终还是回到了他们原有的洗衣习惯。特别是当他们没有明确的指导和激励时,旧的洗衣习惯就会在无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项实验结果表明,习惯性滑落并非消费者有意为之,而是潜意识中受到长期行为模式的影响。即使是那些非常理性、对新产品评价较高的消费者,也会因为已有的习惯和行为流程的便捷性,未能坚持使用新产品。这种现象是消费者行为中的一个重要障碍,企业若未能考虑到这一点,很可能导致新产品的失败。
行为触发:如何克服习惯性滑落
根据实验的结果,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些应对习惯性滑落的策略。特别是在帮助消费者将新产品与他们现有的习惯融合方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例如,研究发现,将新产品作为消费者现有习惯的直接替代品,而不是引导他们去形成全新的习惯,能够显著提高产品的使用频率。
在实际应用中,营销人员可以采用一些“习惯堆叠”策略,即将新产品与消费者现有的日常行为相结合。例如,在广告或产品说明中,鼓励消费者在他们已经拥有固定习惯的时间和地点使用新产品,这样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并增加产品使用的可能性。通过这一策略,消费者更容易在自然情况下采用新产品,而不必强迫自己改变已有的行为模式。
营销策略的调整:借助消费者习惯促进新产品使用
对于营销人员而言,克服习惯性滑落的挑战并不容易,特别是在产品创新上遇到阻力时。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并不反感新产品,只是他们尚未在已有的习惯中找到适合它的位置。营销人员应该着眼于如何在设计、包装以及推广策略上做好“结合工作”,帮助消费者顺利将新产品融入日常生活。
例如,设计便于携带、易于使用的产品,能够帮助消费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体验新产品。类似带耳机插孔的固定自行车,既能满足运动的需求,也能利用消费者观看电视的习惯,这种设计能够顺应消费者的现有行为,提高新产品的接受度。无论是通过产品设计上的细节,还是通过生活场景的渗透,营销人员都应从消费者的习惯出发,寻找与他们现有生活方式契合的切入点。
习惯性滑落是否影响创新?
尽管营销人员通过创新策略能够减少消费者的习惯性滑落,但这种现象是否真的阻碍了创新的进步?有些人认为,创新的真正挑战并不在于改变消费者的习惯,而在于创造出能迅速占据消费者生活位置的产品。产品必须具备足够的独特性和实用性,才能突破消费者的惯性思维。然而,也有人认为,过度依赖消费者现有习惯,可能会限制产品的创新空间,使其缺乏足够的独特性,无法真正改变市场格局。因此,如何平衡创新和习惯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