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培商院 >> 高培资讯 >> 管理文库 >> 浏览文章

高培商院内训分享:企业停滞引发员工“躺平”,如何破局让全员燃起奋斗欲望?

作者: admin
2024年12月24日
阅读人数:

在许多企业中,员工的奋斗动力直接影响着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公司的发展。尤其是在公司面临发展停滞或下滑的情况下,如何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团队保持积极的竞争状态,是每个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分析一种常见的企业现象,并探讨如何通过调整机制和激励手段来破解困境。

企业停滞引发员工“躺平”现象

在某企业的调研中,有企业管理者提到,近两年公司整体发展停滞,尤其是某些业务板块的下滑非常明显。随着企业面临发展压力,许多员工开始表现出“躺平”的态度。通过对某团队的分析,客户领导发现,团队内前两名表现优秀的员工已经稳定下来,而其他员工的动力逐渐丧失,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这种现象的发生并非偶然。在团队内,排名靠前的员工,尤其是前两名,通常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回报,逐渐形成固定的表现模式。而排名靠后的员工,看到前两名的稳定性和回报,开始失去对职位和业绩的追求。久而久之,这些员工不再争取名次,逐渐形成了“冷漠”的工作态度,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在此过程中面临的不仅仅是业绩的下滑,更重要的是团队氛围的萎靡。

激励机制的失效:从羽毛球比赛到乒乓球规则的修改

在这种停滞的状态下,企业往往会尝试通过举办活动来激励员工,然而效果并不显著。举例来说,一家企业曾定期举办全员羽毛球比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比赛的前三名几乎固定为那三位员工,其他人对比赛的兴趣逐渐消失。每一次比赛结果都几乎是预定的,这种固定的局面导致大多数员工感到无趣,缺乏继续参与的动力。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国际乒乓球比赛中。为了防止某个国家的队伍长期主导赛事,国际乒联不断修改比赛规则,限制中国队的表现。这一举措的背后是为了避免比赛变得单调,让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有机会展示实力。对于企业来说,如果竞争环境过于固化,员工的动力会迅速消退,企业必须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态,以保持良好的竞争氛围。

企业薪酬机制的潜在问题

除了激励机制,企业薪酬体系的设定也是导致员工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在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背景企业,前两名优秀员工的薪酬增长受到上限限制。这种做法本意是为了控制成本,避免高层员工薪酬过于悬殊,但实际上,它却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即使员工表现优秀,贡献巨大,也无法获得与其努力相匹配的报酬。

与此同时,企业往往将节省下来的部分薪酬转移到那些工作积极性较低的员工身上,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提升整体团队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做法往往适得其反,优秀员工的不满情绪加剧,最终选择降低工作投入,甚至离开公司。与此同时,那些得到补贴的员工则会觉得自己无需投入太多精力便能获得回报,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躺平”现象的蔓延。

解决方案:推动公司发展与优化激励机制

面对这一困境,有效的解决方案首先是让公司回归快速发展的轨道。通过公司整体业务的增长,为优秀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确保前两名员工的晋升空间。同时,其他员工看到这些榜样的回报,也会受到激励,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企业在此过程中应提供更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避免员工因长期看不到进步机会而产生“躺平”情绪。

然而,快速发展的轨道并非在所有企业中都能实现。在公司发展不畅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考虑严格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对于不胜任的员工,尤其是排名末尾的员工,应该采取措施让其退出,确保团队成员的竞争力和生存空间。通过这种方式,排名较高的员工会看到其他员工的淘汰,进而更加专注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表现,避免“躺平”的现象在团队中蔓延。

激励机制的优化:前两名的回报与中层员工的吸引力

第三种思路则是通过调整奖励机制,增强前两名员工的获得感,同时对第三至第五名的员工形成有效的吸引力。具体来说,如果团队有10人,前两名员工可以获得更多的奖励,其他排名靠后的员工则无法享受如此高的回报。通过这种方式,前两名员工会有更多的动力去保持其领先地位,而排名靠后的员工则会通过这种差异化的激励,感受到追赶优秀员工的压力,从而提升工作投入和奋斗意愿。

通过这种调整,不仅能有效激励排名靠前的员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其他员工的积极性。这种机制的核心在于明确区分优秀员工和其他员工的待遇,同时又能通过合理的分配机制激发员工的奋斗精神。

公司困境的背后与解决之道

企业停滞不前的背后,往往隐藏着管理机制、激励手段和薪酬体系的失衡。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企业不能单纯依赖传统的薪酬分配方式和奖励机制,而应更加注重通过创新手段激励员工,形成健康的竞争文化。通过提供发展机会、优化退出机制以及调整激励结构,企业可以打破“躺平”现象,提升整体工作动力和效率。最终,企业的成长和员工的个人发展将会相互促进,共同走向更加积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