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培商院 >> 高培资讯 >> 管理文库 >> 浏览文章

高培商院内训分享:“业绩不佳,员工该如何维持稳定?”这份激励方案能救公司吗?

作者: admin
2024年12月25日
阅读人数: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业绩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尤其在市场环境不稳定时。许多企业在面临经营困境时,往往会遇到是否为员工提供绩效兜底的决策问题。绩效兜底,作为一种短期应急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员工的不满情绪,但是否值得实施,却成为了不少企业管理者的心头难题。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企业如何应对业绩不理想时的绩效调整,探讨绩效兜底的必要性与实施方式。

设计激励机制时的困境

年初,为了帮助福建某创业公司解决员工激励与业绩不匹配的问题,我们为其设计了一套以利润中心员工绩效为核心的激励机制。该机制明确了职能管理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及各层级中层管理人员的绩效标准,核心原则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即员工绩效与公司整体盈利水平紧密关联。然而,随着企业运营的实际情况发生变化,客户的利润中心未能达到预期,公司的整体业绩也未能如期增长,导致原定的绩效标准无法达成。为了实现公平性与可操作性,我们在方案中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测算,并尽量保证各方利益的平衡。但一年的实际运行证明,企业未能及时调整激励机制以应对实际困难,导致大部分岗位绩效较差,甚至面临绩效退还的风险。

这一现象反映了激励机制设计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之间的脱节。当初制定方案时的乐观预期与现实的业务表现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以盈利为导向的公司来说,绩效考核和薪酬激励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动力。一旦经营状况不佳,未调整的激励机制就会导致员工对公司失去信心,影响团队的整体表现。

绩效兜底的提出与挑战

当企业面临整体业绩不理想的情况下,许多企业会思考是否应该采取绩效兜底的措施。对于福建某创业公司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平衡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绩效。在与人力资源部的讨论中,面对绩效考核不达标的现实,管理人员提出了是否应当在企业业绩低迷时为员工提供绩效保障的难题。分析公司经营状况后,我们得出结论:虽然当前的业绩确实不理想,但基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短期的亏损无法抹杀未来潜力。因此,为了稳定员工情绪,并确保公司的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绩效兜底措施,尤其是在企业处于创业初期、业务不稳定的情况下。

具体而言,针对生产人员,尽管回款不理想,依然可根据其工作量计算绩效。这种方式保障了生产人员的基本收入,不会因经营状况的波动影响其生活。对于管理人员而言,虽然他们的绩效与生产线人员的业绩挂钩,但其工作内容并不直接受生产人员业绩的波动影响,因此也应该对他们进行绩效兜底。这样可以保障中层管理人员在企业短期困境中保持稳定的工作态度,避免因绩效考核不达标而引发的不满情绪。

广东企业面临的绩效困境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我为广东某企业调整激励机制时。该企业设有多个生产部门,过去公司通过业绩分成的方式对各部门进行激励,业务部门和公司之间按照20%和80%的比例分配收益。在市场较好的时候,这种分配方式能够激励各部门的积极性,并有效推动公司发展。然而,随着行业的下行和业务萎缩,企业开始面临更大的财政压力。虽然公司尝试通过给予生产人员“兜底”工资和六金保障来稳定员工情绪,但随着业绩下滑,企业的现金流也开始吃紧,长期的绩效兜底计划让公司负担加重。

这一现象揭示了企业在遇到业绩低迷时的另一个问题:如何处理长期绩效保障和公司财务之间的矛盾。尽管公司愿意通过“兜底”来维持员工的基本收入,但当这种支出逐渐变得无法负担时,如何调整绩效分配方式,避免进一步加重企业的负担,成为企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现金流危机与绩效调整策略

今年12月,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现金流压力。根据我们的调研,大多数企业的现金流只能支撑3到6个月的运营,若无法及时回款或减少成本支出,企业就会面临无法发放工资或裁员的风险。企业的现金流紧张,使得绩效兜底方案成为了一个双刃剑。一方面,绩效兜底能够稳定员工情绪,保障员工收入,避免因为绩效未达标而出现的人员流失。另一方面,企业若长期无法有效回款,持续实施绩效兜底将加剧财务压力,最终导致裁员、缩减规模甚至停产的可能性。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员工保障和企业财务状况,成为了许多管理者的困扰。许多企业领导者在面对绩效调整时,往往会将其视为“临时救急”的手段,但若没有及时制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调整方案,企业的财务状况将持续恶化,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对于绩效兜底这一问题,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往往并不统一。一些企业认为,短期的绩效保障是稳定员工、渡过困境的必要举措,而另一些则认为,在绩效考核不达标的情况下,继续给予员工兜底将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在这种矛盾中,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做出权衡。绩效兜底究竟是为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是仅仅是为了维持短期的“平稳”?企业的未来需要领导者有更清晰的战略眼光,不能仅仅依赖于临时的救急方案。管理者应思考更长远的目标,审视自身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