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培商院 >> 高培资讯 >> 管理文库 >> 浏览文章

高培商院内训分享:员工沉默背后,管理者是否在制造团队裂痕?

作者: admin
2024年12月26日
阅读人数:

在企业管理中,规则的制定、团队沟通以及人才盘点是每位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无论是避免拍脑袋式的规则、激发团队发言,还是科学地进行人才评估,所有这些管理行为都关系到企业的运转效率和员工的积极性。本文将通过具体的事件拆解,逐一探讨如何通过细致的管理方式,提升企业的管理效能。


如何避免拍脑袋定规则

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不接地气的管理层,往往通过拍脑袋的方式制定规则,忽略了基层员工的真实需求。这种现象的根源,通常是管理层未能及时走出办公室,深入一线了解员工的工作实际。例如,有些管理者因为久居办公室,往往没有亲身体验到前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通过直接走访一线,管理者能够从实际出发,避免空洞的理论和不符合实际的规则。

一线员工,尤其是那些与客户直接接触的基层员工,他们的反馈和意见对企业的规则制定至关重要。公司必须建立畅通的反馈通道,让一线员工能够顺畅地向上级汇报他们的需求和建议。反馈通道可以是定期的座谈会,也可以是一个在线的反馈系统。通过这种方式,管理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制定的规则能真正切合公司发展需要,避免空洞的决策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鼓励团队成员发言

在会议中,团队成员沉默,往往不仅仅是他们的个性问题,更与管理者的领导方式紧密相关。如果团队成员没有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或者他们的意见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那么他们就会选择保持沉默。一旦管理者无法接受不同意见,或者对提出不同看法的员工进行批评,团队成员就会感到他们的发言没有价值,从而减少发言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管理者首先需要反思自身的行为,检查自己是否无意中扼杀了团队成员的发言动力。比如,是否有过公开反驳员工意见的行为,或者对员工的建议和反馈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管理者还可以通过设立一些规则来鼓励团队成员发言,比如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确保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会议中,管理者要主动引导那些沉默的成员,鼓励他们参与讨论,让每个人都感受到他们的声音和观点值得被听见。


私下怨言的化解

团队成员在会议中沉默,但私下却有大量的怨言,管理者应当高度关注这个问题。这种怨言往往是因为团队成员感到在日常沟通中没有被重视,或者他们的情绪未能得到有效的宣泄。如果这些怨言得不到及时的化解,可能会导致团队氛围的恶化,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管理者可以组织专门的“吐槽大会”或者团队讨论会,给团队成员一个可以表达不满的机会。

这种吐槽会议不一定要公开举行,员工可以选择书面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团队成员的情绪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同时管理者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吐槽的内容往往能够揭示出团队中的潜在问题,管理者在整理这些反馈后,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团队的整体活力和向心力。


人才盘点的实施

在企业中,如何准确评估人才的能力和潜力,是确保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许多公司采用拉姆•查兰的九宫格方法进行人才盘点。这种方法通过评估员工的业绩、意愿和潜力,帮助管理者识别出公司的核心人才和骨干人才。业绩是最直观的评估标准,反映员工过去的工作成果。意愿和潜力则是相对主观的维度,帮助管理者判断员工在未来的成长潜力和对公司目标的认同感。

在一些小型企业中,老板和管理层可能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员工的贡献和表现,因此可以通过安排人才述职的方式来实现人才盘点。通过让员工自述过去一年的成绩和成长,管理者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实际表现,也能识别出哪些员工具有更高的潜力。述职报告应包括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管理方法、学习成长等内容,这为管理者做出公正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跨级了解与集训

小型企业进行人才盘点时,管理者往往需要亲自参与,尤其是在200人以内的企业中,管理者要腾出时间,深入了解员工的表现。这种情况要求管理者与HRBP紧密合作,通过述职报告、跨级评估等方式,全面评估员工的工作价值。对于有潜力的员工,管理者还可以组织现场集训或压力测试,帮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展现自己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企业不仅能够发现优秀的员工,也能够帮助员工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

现场集训或压力测试的形式,能够更全面地展现员工在高压情况下的反应和处理能力。特别是一些具有管理潜力的员工,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能够在短时间内展示出自己的领导力和决策能力。这种实战演练不仅能够帮助管理者快速识别潜力人才,也能够为员工提供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提升团队的整体执行力。


结尾总结

企业的管理层是否能够有效避免拍脑袋定规则、激发团队成员发言以及进行科学的人才盘点,直接影响着公司的运营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尽管采取各种措施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但管理者是否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坚持不断反思和调整,依旧是成败的关键。放弃过时的规则,鼓励开放的沟通氛围,以及通过合理的机制盘点人才,是否会对企业带来积极的长期效益,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