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培商院 >> 高培资讯 >> 管理文库 >> 浏览文章

陆晓明:我是机会主义者

作者: admin
2018年08月09日
阅读人数:

  • 主人公:陆晓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995级EMBA,现任欧莱雅(中国)公司副总裁
      

  • EMBA精神:以“勤能补拙”、“敢于吃螃蟹”的信念,以及开放的心态,去拥抱EMBA的机会,拥抱事业发展的每一次机会
      

  • 命运变奏:政府公务员→外企人力资源总监→在职攻读EMBA→外企产品事业部总经理→外企副总裁
      

  • 主要成就:为欧莱雅建立起有效且充沛的人力资源;成功提升了欧莱雅不同子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1995年5月8日,晴。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图书馆五楼的一间教室里,42个看起来不像学生的年轻人,正像学生一样专心听着第一堂课。

      两年后的春天,他们毕业了。再一个十年,他们相聚在东方明珠塔附近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新校园。台上播放的短片“精彩十年,分享成功”介绍着他们的身份----澳门南光集团董事长许开程、上海市外经贸委主任周波、上海电信董事长张维华、上海天宇董事长李建平、圣戈班中国总裁费鸣、豪登国际董事总经理柴萌、米其林中国人事总监齐晓峰......

      当短片提到“欧莱雅中国副总裁陆晓明”时,台下一个戴着无框眼镜的中年男人正以他的招牌式笑容向老同学打着招呼。他和他的41个同学,都笑得那么骄傲。因为他们用十年时间验证了中国EMBA教育的“第一只螃蟹”不仅能吃,而且大补。

      自称“机会主义者”的陆晓明,最清楚当年那次机会对他意味着什么。

      EMBA,陆副局长的第一只“螃蟹”

      还是1995年,苏州开发区外商投资中心主任、招商局副局长陆晓明,被《解放日报》上一则广告吸引住了。细细看过广告上的每一个字,他直觉这种“EMBA”是自己的一个机会。

      “登在《解放日报》上的招生广告大概有四分之一个版面,”他兴奋的拿手比划着。事隔十几年,陆晓明还清晰记得人生中那个最重要的机会长什么样。

      尽管当时已过而立之年,他还是习惯于婴儿般盯住每一样“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从外交官到苏州新区最年轻的副局长,他的仕途从没掉过链子。不过,因公出国次数越多,他越对仕途之外的两件事产生了兴趣。

      一件事是读书。每次出国,他最爱的“景点”就是当地的大学校园。“工作需要,加上自己喜欢,自然而然就想到要去读书。”陆晓明这样回忆自己当时的执著。另一样就是跨国企业。1995年的苏州作为全国招商引资的样板,不论是出国、还是国内的日常工作,他都少不了与越来越多的外企打交道。

      “1995年外企在中国已很普遍,带进来一些行业、管理模式,其实我们也能做,只不过落后一点。外资可以试水中国,我们为什么不试水EMBA呢?”深藏心底的两枚“地雷”,终于被国家特批的第一个EMBA项目所引爆。陆晓明很快下了读EMBA的决心,还极力向自己两个同事推荐。

      对此,现任中欧副院长的张维炯早料到了,90年代初上海及长三角“经济开放得比较早,学校落在上海气候比较成熟。”因此,1984年在北京开办的“中欧管理中心”,于1994年11月8日从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借了几间办公室和教室,成立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当时的陆晓明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中国第一批吃EMBA“螃蟹”的人。但是花1.5万美元的学费、两年中每月用4天的时间,去学习这种闻所未闻的EMBA,在他周围的人看来就像吃螃蟹般荒唐。首先反对的就是他的领导。他们以为陆副局长急于“转正”,想用公费为自己“镀金”。

      幸好,又一个机会来了。陆晓明在招商谈判时认识的美宝莲亚太区总裁,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保证只要他加入本公司,就可以为他提供学费和时间。此时,他就像自己常说的,“我们是一群最敢尝试先进的东西、最机会主义者的人。”为了读EMBA的机会,陆晓明毫不犹豫的抓住了另一个机会,随即进入这家最后并入欧莱雅的跨国化妆品公司。他的家人和朋友都不能理解。不仅因为30岁的他官运正盛,还因为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陆副局长最爱逛的是校园而不是商场。

      于是还未入学,陆晓明就成为中国最早因EMBA而跳槽的人。随后,两年的EMBA学习、十年的外企生涯,向他证明了EMBA如同欧莱雅——“你值得拥有”。

欧莱雅,陆副总裁的第二只“螃蟹”

  吴敬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Keith Goodall的领导力、Willem Burgers的企业战略,还有课程考试、欧洲游学——1995年从中欧开始的EMBA教育就像那曲《改变1995》,在那时和毕业后十年改变着陆晓明和他的41个同学,也悄然影响着中国经济。

  十年里,上海阿波罗大厦旁建起了延安路高架,欧莱雅中国总部也从那里搬到了不远处的百乐门酒店对面。历史似乎没有歌词那么富于戏剧性。不过,作为欧莱雅进入中国后招聘的第一名本土员工,作为突破欧莱雅“玻璃天花板”的第一人,陆晓明在这家世界最大化妆品集团又戏剧般的成为“吃螃蟹第一人” ——2006年初他已升为集团在中国的副总裁。这也是中国人在欧莱雅中国坐到的最高位置。

  和他一同吃EMBA“螃蟹”的同学并不会意外。他自己也明白,有第一只“螃蟹”垫底,他理当能搞定这第二只。陆晓明这样解释EMBA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改变,“中欧系统的知识,有国际视野的教授,就像给你几帖连续性的药方做肌理的调整,让你厚积薄发。”

  他“薄发”前的“厚积”,在于EMBA的系统学习,也在于十年来的稳扎稳打。谈及此,“机会主义”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从1995年3月“下海”到2000 年,他一直是欧莱雅中国的人力资源总监。最初按常规方式,陆晓明苦于找不到合适人才。于是他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将中欧的在读MBA学生介绍进公司实习。同时他还在重点大学的招聘会上大喷香水,甚至将销售柜台搬到了会场,试图从视觉、味觉、听觉全面吸引优秀大学生。

  由此他又想到“为什么不把这项工作提前来做,让大学生们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开始了解欧莱雅”。从“校园企划大赛”到全球最大的“在线商业策略竞赛”,欧莱雅中国的人力资源部门在他带领下跳出窠臼,将识人、选人、招人、育人在针对大学在校生的竞赛中一揽子解决。

  “商学院培养的人一定要有敏锐的机会主义观点,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没有区别。”这位“机会主义者”的精明在他转任一个又一个产品部门的总经理后更加显露无疑。

  首先在专业美发产品部,“巴黎欧莱雅”成为高档染发市场的中国第一。随后在大众流行化妆品部,“美宝莲”成为大众彩妆市场的中国第一。现在身为副总裁的陆晓明,还掌管着活性健康化妆品部,正巩固着旗下“薇姿”的中国第一药妆品牌地位。不过,最令他得意的,可能就是对“小护士”品牌收购之后的“欧莱雅化”,这为盖保罗八年来在华精心搭就的“品牌金字塔”夯实了塔基。

  从管人到管品牌的全面功力,让他无可争议的突破了外企惯有的“天花板”,同时在自己年过四十之际突破了自己的职业瓶颈。对他而言,从人力资源总监到品牌经理的惊险一跃,正是证明自己领导力的绝佳机会。

  “机会主义者”的字典里,从没有意外或幸运。因为机会只给勤奋的人、开放的人。陆晓明正是如此。

  身为欧莱雅副总裁,他更勤奋了。每天晚上睡五个小时在他看来根本不是问题。除了坐办公室,他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在一线跑市场,常常从超市、商场回来就和下属开会到半夜两三点。第二天,他又神采奕奕的准时出现在大家面前。

  陆晓明常说自己智商不高,所以信奉“勤能补拙”。不过,他所说的“智商”显然不包括自己不凡的开放心态。“看看世界地图,中国在地图正中央,而我们在很多事情上也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位“机会主义者”办公室墙上的世界地图时时提醒他什么是开放。正是对外部世界的不拒斥,他能够发现在别人看来并非机会的机会。从机关下海、读EMBA到中年换岗,他没有浪费每一次机会,也成就了如今的陆晓明。

  现在,要问陆晓明是为了读EMBA而去美宝莲,还是因为美宝莲而去读EMBA?就像蛋和鸡的关系,他自己也说不清。不过有一点是清楚的,两次吃“螃蟹”一同决定了陆晓明三十而立后的人生,讲述着一个“机会主义者”并不意外的成功。

  附:陆晓明简历

  1995年前:曾任苏州新区外商投资中心主任、招商局副局长、集团公司总经理。

  1995-1997年:在职学习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

  1995-2000年:任欧莱雅(中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

  2001年至今:先后任欧莱雅中国专业美发产品部总经理,美宝莲、卡尼尔,小护士品牌总经理;现任欧莱雅(中国)公司副总裁活性健康化妆品部总经理,负责薇姿和理肤泉的全面事务。